12月16日晚,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于我院25-102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“《史记》漫游和我对中华书局新点校本的校勘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我院历史系胡铁球教授担任主持,现场座无虚席。
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中,辛教授从《史记》的基本情况、书名、作者、各构成部分的性质、三家注问题等八个方面展开,带领大家漫读《史记》,领略其中的历史人文味道。
“现在我们习惯把这部历史著作称作《史记》,但是它却不是司马迁原定的书名,”辛教授首先对《史记》名称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解说,“《史记》的曾用名基本都是根据司马迁的官职来取定的。从《汉书▪五行志》始,已经用《史记》来称谓此书,东汉后期愈加普遍。”
谈及《史记》各构成部分的性质,辛教授指出,《史记》不全出自司马迁之手,书中的一部分来自司马谈写成的文章,南宋时期有流传司马谈与司马迁父子相继成书的说法。《史记》还有一部分是出自后人的增补,辛教授举了唐人颜师古的注释:“迁没之后,亡《景纪》、《武纪》、《礼书》、《乐书》、《兵书》……言辞鄙陋,非迁本意也。”
“在司马迁撰著《史记》之前,战国时期也有一些国别史,但纪事非常简单,其详明程度,远不能与《史记》相比,同时国别史地域性强,不能反映整个中国的历史情况,”辛教授如此评价《史记》,“该书纪事不仅自黄帝以来时间序列,完备齐整,而且涵盖中国全境,所以也可以说中国第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。”
此外,在《史记》文学的文学成就上,辛教授亦有评说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采用“互见”的形式,充分体现出《史记》中记述的人物涉及社会很多层面。司马迁还创设了“传”这一纪事体裁,按照日本学者贝冢茂树看法,这一创举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在讲座的提问环节,辛教授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,其中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向教授请教了非专业人士如何阅读《史记》等历史典籍的问题。辛教授以自身为例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式:“非专业的学生不容易受到既有陈规的束缚,读书很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感觉走。对于读书,我的读法是不正常的读法,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读,从和自己专业最密切的开始读,从简单的开始读。”
最后,讲座在掌声中顺利落下帷幕。